欢迎访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要闻
首页 正文
探访红色圣地 赓续红色血脉
来源:阮东彪   发布日期:2023-08-19  点击:

为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2023年8月15日至18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前赴湖南郴州、衡阳两地,开展红色景点实地考察和思想交流活动。学院党委书记阮东彪带队,学院吴承富、吴红、陈辉吾、曾欢等老师,以及学院各年级学生代表参与了此次为期四天的红色游学考察。

历史定格在恰当的地方,浩气历千秋而成最好教科书。8月15日上午,怀着满腔热情,带着殷殷期望,师生们在严肃而愉快的氛围中,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门口整装待发,一块踏上了追寻红色记忆的旅途。在途中,阮东彪书记多次指出:师生们要以此次红色研学为契机,感受了解先烈艰辛,学习红色故事,发掘红色精神,并以此传承红血脉,永远激励自己前进。

(一)

当天下午,漫长的车途过后,师生们到达郴州市苏仙区湘南起义纪念馆。湘南起义是朱德、陈毅与中共湘南特委共同组织发动的一次伟大的武装起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曾指出其重要意义:“他(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点燃土地革命战争的燎原之火。”在纪念馆,师生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经过了“浴血重生,朱德率部奔湘南”“波澜壮阔,创建苏维埃政权”“战略转移,湘南义军赴井冈”等多个展厅。

在那段如此非凡的历史中,大家感受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在极端困难和险恶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以卓绝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率领起义军余部,冲破千难万险,转战湘粤赣边境,为人民军队保存了革命火种;领悟了“朱范合作”的背景与内容,虽然大敌当前,处境险恶,朱德同志仍是镇定自若,始终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尽力教育部队和掌握部队;欣喜于当时起义烈火燃遍的湘南,永兴、资兴、安仁、桂阳、常宁、攸县、衡阳等地的农民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揭竿而起,举行起义;领略了战火连天的年代,湘南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不易。走进那红色记忆,一砖一瓦、一物一人虽已渐渐模糊,但先辈们的精神,永不漫漶。

湘南起义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大家仍沉浸在英雄先烈们辉煌的革命斗争中。湘南起义烈士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湘南英烈永远铭记于师生们的心中。

(二)

8月1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们到达“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郴州汝城县沙洲村。1934年11月初,红军过境汝城。3名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他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3名女红军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温暖了大家,还有“一块山楂片”、“一条裤子”、“两个红薯”等发生在汝城的“军民一家亲”故事同样让人难以忘怀。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赢得了人民真心拥护和支持的生动体现。

在沙洲村,师生一道参观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中央红军卫戍司令部等革命旧址,也探访了民俗广场、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等红色景点,大家深深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就是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作为共产党人,就是需要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承诺了就要兑现,说到做到,坚定不移构建共产党人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8月16日下午,师生们来到祀奉宋朝濂溪先生周敦颐的濂溪书院。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其间“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并在此写下《爱莲说》《拙赋》《太极图说》《通书》等。书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书院环抱四方,清雅幽致。门口两幅对联“学衍道源,德化苍生”和“濂溪水汇天下水,道学心达圣人心”是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注脚。书院中还有许多诸如“爱莲守拙,正道直行”、“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学衍道源,德化苍生”等对联,是周敦颐真实写照。在学术上,他开创了理学之源;在品行上,他清廉高洁、正直端正的品质也教化着天下百姓。通过认真仔细的参观和感悟,从周敦颐的典范故事,大家感受到了濂溪书院文化的熏陶,完成了一次生动、深刻的精神洗礼。

随后,大家马不停蹄地赶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桂东县沙田镇。1928年3、4月期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井冈山到桂东接应湘南起义部队。在沙田开展群众工作时,他总结工农革命军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正式制定并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第一军规的颁布,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指明了方向。在参观《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沙田戏台中,师生们始终被纪律统一、步调一致的革命军所震撼。这些遗址见证着光辉历史,激励着美好未来。意犹未尽之时,大家进入纪律文化中心进行深度学习参观。在这里,我们懂得所谓纪律就是法度、规矩、规律、军纪。中国共产党是靠崇高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它不仅是党的“生命线”,也是“高压线”。师生们观看了“保证革命事业取得胜利”“奠定建设事业牢固根基”“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等多个展厅,接受了纪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当日最后,阮东彪总结道:纪律始终是衡量党员行为的底线标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三)

8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一行人前往衡阳市衡东县,瞻仰了罗荣桓纪念馆和罗荣桓故居。罗荣桓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及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家参观了珍贵的历史遗物和图片影像资料,一块回顾了罗荣桓元帅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光辉灿烂的一生,重温了罗荣桓元帅对党忠诚、一心为民,脚踏实地的坚强党性和“公仆”情怀;学习了罗荣桓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学习了罗荣桓元帅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崇高风范;学习了罗荣桓元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顾大局、讲原则的品行操守;学习了罗荣桓元帅廉洁自律、生活简朴、家风严谨的党员本色。一封封珍贵的书信,一张张历史峥嵘的照片,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让大家更加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宗旨,更加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贡献。

阮东彪带领大家学习和解读了罗荣桓元帅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内涵,告诫大家工作学习中始终保持不怕辛苦孜孜以求的精神,始终坚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争做新时代青年的信念。大家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筑牢信念之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

8月18日,学院师生来到衡阳市石鼓区石鼓书院,传承千年文化脉络,学习湖湘文化精神。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历经千年的翰墨书香地,位于湘江、蒸水、耒水三江汇流之处,始建于公元806-820年,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在书院,师生以此走过石鼓石书、禹碑亭、石鼓、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等文化气息浓厚之地。石鼓书院与湖湘文化的互生共长,两者的关系血脉相连、心气相通。历经千年互动,历经千年沉淀,石鼓书院与湖湘文化表现出诸多共通的精神特质,如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传道济民的入世情怀,自由民主、融会贯通的人文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

烈日炎炎,书香阵阵,愈久弥香。大家纷纷表述石鼓书院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值得深入挖掘、研究,并传承其精髓。石鼓书院千余年的先贤“做人处事为学”之道,值得青年师生一生学习。

结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行程满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参与其中,在郴州、衡阳红色的土地上,实现了精神上的飞跃。结束之际,老师们表示,一定将研学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改革当中去,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们表示,要将这种红色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积淀深厚,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十分注重社会调查。他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红色研学活动亦是一种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青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回程路上,师生们仍在回忆这四天的旅程。发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师生们将以更昂扬的精神和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将自身发展和强国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理想抱负融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一审:刘永红二审:陈明三审:阮东彪)

Copyright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 版权所有 by LLC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枫林三路1015号     邮编:410205    联系电话:0731-88228579